早期農業社會「沒吃過豬肉,也看過豬走路」,但是現代人恐怕是吃過豬肉,卻沒看過豬走路! 從產地到餐桌,帶你重新認識食材與了解飲食文化,加深與土地及社會的緊密連結。
金門高粱酒遠近馳名,許多人可能不知道,製酒過程所產生的副產品「酒糟」,其實是最好的穀物飼料。相較於其他產區,金門牛肉更多了一股酒糟香氣,因而受到不少消費者喜愛。原來,在金門養牛是解決問題的產業,也是老天爺的厚禮。
原民、客庄、閩南農漁村,各有值得一探的文化體驗,到農村摸魚打獵、稻作、採茶採果等活動,更是用五感進行深度的食農探索。直接到產地了解食物源頭的「農村體驗」,讓食農教育更活潑。
全國農業金庫子公司農金資訊公司與屏東縣政府合作推動在地農場「應用AI協助火龍果冬季產果技術之擴散推廣」,推動屏東夏產火龍果轉型為冬產火龍果,解決每年夏天產季大量生產所造成供過於求的狀況。
為了打造榴槤在台灣在地的生產模式,農試所鳳山分所與屏東崁頂果農合作,成功克服嫁接苗脆弱的前3年所面對的重重挑戰,讓榴槤嫁接後3年可開花、5年即可正常生產。
全球第一個食品業協作平台「Forward Fooding」公佈了「FoodTech 500」,從來自54國的1200多家食農科技新創公司中挑選出500大。其中,前10名的新創公司大多都圍繞在「垂直農業」、「創新包裝解決方案」與「昆蟲食品」三大趨勢。